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3-67287 | |
发文字号:壶政办发〔2023〕32号 | 发布日期:2023-12-28 |
发文机关:壶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词: |
标题:壶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壶关县“百姓身边增绿行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 |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成文时间:2023-12-20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壶关县“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壶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西省城市绿化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意见》(晋政办发〔2022〕71号)、《长治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实施方案》(长政办发〔2023〕28号)要求,以全省开展“城镇绿荫行动”为契机,决定在全县开展为期三年的“百姓身边增绿行动”,结合壶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全县打造“三地”目标和建设“生态旅游新城”思路,扎实开展“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和人民生态福祉,构筑壶关县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绿色惠民。坚持把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共建共管共享,让绿化美化建设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感知度、认可度、满意度。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规划先行,将增绿行动与推进“生态旅游新城”建设紧密结合,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展开、分步推进。
3、生态优先,协同推进。结合城市更新,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科学合理确定绿化阶段性目标任务,协同高效推进城镇绿荫行动,既突出效果也注重节俭,既注重数量更提高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4、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工作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化美化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到2025年,全县绿化机制基本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不断提高,绿色壶关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样板,国家园林县城成果进一步巩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重点任务
(一)绿色城镇
以城市山水脉络和风貌格局为基础,因地制宜建设更多可观可感的生态绿色街区、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治理扎实推进。到2025年,全县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口袋公园、林荫道路数量显著增加,达到省级指标要求,全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全县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1公里。
工作措施:
1、以县政府所在城镇,国省道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周边和城郊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打造连网成片、特征鲜明、结构完整的绿地空间格局。
2、结合乡镇形象与文化特征,统筹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结构性,构建点线面结合、功能健全、结构完整的绿地系统。
3、坚持城市绿化面积只增不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拆墙透绿、透景增绿,推广人行天桥、围栏、墙面、屋顶等立体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各种裸露土地、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建设生态停车场、苗木储备基地、林荫公园广场。
4、健全城市公园类型,合理规划建设综合公园、体育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绿地游园等公园体系,加强公园绿道建设,构建人景相融、城文一体的绿色城镇。
5、实施县城道路增绿添荫工程,规范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带、林荫道路达标建设,因地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空间,行道树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分明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推动道路林荫化、沿街建筑立体绿化、庭院绿化美化。
6、合理利用入城门户等主要视觉焦点区域,塑造城市特色节点,展示城市形象。
7、立足“全域绿道、全民共享”的发展定位,依托东山游园、西山文化园、龙丽湖公园等生态基底、建设条件及功能,高质量建设城市“绿道、绿廊”,逐步建设城市与外围山水空间联通的生态绿地网络,贯通所有节点,把壶关串连成一个大公园。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绿色社区
按照“后院前置、后绿前移”的思路,以县城主街道小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为重点,推进庭院绿色提标,着力提升社区绿化效果和品质,创建社区和美、生态恬美的绿色社区。到2025年,绿色社区建设数量不低于本地区社区总数的30%。
工作措施:
1、鼓励开展墙体、屋顶、阳台等立体绿化和宅前屋后绿化景观提升工作,通过乔、灌、花、草配置,实现小区常绿,四季有花。
2、挖掘庭院绿化及宅前屋后景观提升潜力,保持区域整体协调,打造有识别度和吸引力的绿色景点。
3、谋划实施一批居民小区开展绿化共享、空间共享项目,打开社区道路两侧公共空间,鼓励围院通透式绿化与道路绿地充分融合,推进社区生态空间共享。
4、调动群众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绿化美化活动,将社区绿化纳入居民公约,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生活新方式。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龙泉镇人民政府)
(三)绿色乡村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突出乡土田园特色,保存乡村生态风貌,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建设生态宜居绿色乡村,每年每个乡镇建设2个以上绿色村庄,全县三年共建成50个绿色村庄。
工作措施:
1、有效保护古树名木、护村林、风景林等自然植被,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结合绿色乡村建设,在保护耕地前提下,聚焦“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千方百计增加绿地绿量。
3、组织发动农户建设美丽庭院。将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生态创意农业和乡村休闲康养旅游等绿色惠民产业,弘扬乡村生态文化。
4、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古村落修缮时,同步开展绿化,科学选择树种,不得破坏特色风貌。
(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绿色交通
以保障交通安全为前提,依据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和实际,打造生物多样、功能完善的绿化道路景观廊道,坚持道路建设到那里,绿化美化就做到哪里,打造“林荫路网”。在建设时,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文件精神,要严格控制公路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用地审批,道路沿线是耕地的,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其中县乡道路不得超过3米。到2025年,建设绿色县、乡、村道路100公里。
工作措施:
1、以进出县城的主要通道、县城重要交通干线、大峡谷旅游环线、景区旅游公路、客运站为重点,分层次、分地域、分地段确定绿化标准,进行绿化或增绿行动,建设绿色交通廊道。
2、全面推进交通沿线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美化工作,对建设期边坡、取弃土场等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对分隔带、路侧绿带等可绿化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最大限度提升公路沿线绿化率。
3.在旅游循环路、太行一号公路等精品旅游路两侧,构建四季有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打造“浓缩的明信片”。
4、按照“服务区+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服务区的景观性、舒适度,着力打造旅游“打卡地”。
5、打造以绿色交通为主的生态公路景观。
(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文旅局、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绿色河湖
根据不同水体的生态环境和分布特点,结合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生态修复等要求,分区域、分类型开展水体自然岸线和环湖原生植被保护及修复,提升河湖沿岸景观及湿地植被景观,建设生态安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绿色幸福河湖。到2025年,完成省级、市级下达的绿色幸福河湖建设任务。
工作措施:
1、以石子河(壶关段)、龙丽河、郊沟河流域及龙丽湖,县城周边重要水源地、中小型水库和大峡谷风景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体自然岸线和环湖原生植被保护及恢复,预留足够的滨水空间,提升河湖沿岸景观及湿地植被景观,打造山脉、水脉、人脉有机融合的美丽景观。
2、强化湖泊自然岸线保护,实施湖滨湿地和林草植被建设,推进湖泊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沿湖生态廊道加密、加彩、加花等绿化美化工程。
3、加强绿道、蓝道建设,串联整合各类绿地、公园、水库、湿地、林地、自然保护地,形成蓝绿生态网络。
4、强化沿河湿地管护,通过建设柔性岸线、绿色护岸等方式,优化河流生境,提高生境异质性和生态亲和性,重点推进龙丽湖建设管护,把龙丽湖和中央公园打造为县城的绿心、绿核。
5、加强水库周边林草植被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6、加强大峡谷水文化专题景观建设,打造民生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壶关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绿色校园
统筹生态、人文、安全、科普等要素,以中学、小学、幼儿园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景观元素,推动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助力校园品质提升,建设既满足环境育人功能、又满足生态功能的绿色校园。
工作措施:
1、根据地域特征和各学校绿化情况,结合教学需求,做好绿化美化规划设计,在现有植被景观的基础上,突出各学校绿色建设重点,完善学校绿化带、林荫道路建设,营造多层次、多物种的校园绿色体系,最大限度提升校园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2、推进校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校园自然标识系统,满足科普教育功能。
3、结合劳动教育,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义务养护等活动,发动师生自主绿化美化校园。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七)绿色园区
以壶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根据园区类型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可能空间,完善园区绿化结构,打造布局合理、色彩丰富、生态优美的绿色园区。
工作措施:
1、科学制定开发区绿化美化规划,并与园区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县城绿化相衔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推进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绿化,打造兼具观赏和生态防护等功能的绿化带和景观道。
3、开展园区补绿提质,消除裸露地面,打造兼具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的绿化景观,积极改善园区绿色生态环境。
4、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在厂前区、生产区外围等区域,建设具有固土防尘、隔音降噪等功能的绿化带,构建有益身心健康、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绿色空间。
(责任单位:壶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八)绿色景区
结合太行山大峡谷、欢乐太行谷等现有景区特点,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游制宜,建设适应景观环境、游览需求和自然条件的绿色景区,全面提升景区观赏性、适游性和生态环境质量。
工作措施:
1、按照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进景区绿化美化,精选景区特色植物,优化色彩搭配,丰富景观效果,在服务中心、人行道、停车场等场地增绿添美,促进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价值提升。
2、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建设绿色沉浸式体验场景,塑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绿色环境,提升游览体验。
3、对景区周边的裸露山体、荒地开展人工绿化。对因景区建设或其他旅游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人工绿化修复或封闭保护。
4、统筹自然衍生和人工干预,选用维护成本低、适应性强、对人体无害的植物,促进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价值提升。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责任单位: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管理中心、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大峡谷镇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县绿化委员会,科学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统筹推进“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各牵头单位要根据职能职责编制各领域身边增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牵头建立本领域重点项目库,协调组织所辖所管区域、场所、设施等绿化工作。各乡镇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抓好各乡镇绿化工作的具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服务工作。
(二)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规划引领,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工作,将城乡绿化行动纳入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管控要求,加强城乡绿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将项目资金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个人、企业捐资,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百姓身边增绿行动”。
(三)加强宣传引导。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工作经验、先进典型、特色亮点,及时曝光各类负面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优秀园丁评选活动”“每年回家种棵树”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百姓身边增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