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县情概况 > 壶关特产

壶关陶缸

 时间:2021-07-12 13:35       大    中    小      来源: 壶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清流陶瓷,是山西四大陶瓷出口基地之一,声名国内外。而壶关陶缸正是清流陶瓷的“先祖”,壶关陶缸在历史上曾经饮誉四海。

改革初期的八十年代,是壶关陶缸烧造最为鼎盛的时期。全县缸窑发展到100多个,总产量最高年份为18万套,总收入400万元左右。产品畅销晋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新疆等地。

壶关陶缸在同行中具有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平。缸底平放、不需支垫,缸口加盖、严丝合缝,倒扣平地、蚁虫难进,同号缸口对口摞起十层八层,都能稳稳当当,直立不动

二是正。单缸四面平视,图象如一,不斜弯、不歪扭,中线与地平线垂直,口线与底线平行。

三是圆。从口到底,自上而下,皆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

四是俊。工艺考究,造型不俗,口与底的大小以及身高比例适当,壁厚薄一律,缸体中间微呈鼓肚,精巧而不纤弱,丰满而不粗笨。

五是光。原料加工精细,缸体不留土石颗粒,火候掌握得好,缸釉上得匀。烧成后或乌黑、或深棕、或米黄、或豆青。手摸时细腻光亮,看上去油光闪闪。

六是亮。敲打时,无闷浊和沙哑音质,声音洪亮,叩击后一刻钟仍余音不绝。

七是轻。质态坚致,皮薄身轻,缸腰不厚却又结实坚硬。

缸不仅有以上特点,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泛。因其本身能抗拒自然界的化学腐蚀,历来被当作贮藏和酿造的理想器具。用它盛酒、醋、酱等,不外浸、不变味;放糖、放盐,不怕蚀、不干结;存放水果、菜类,能延长保鲜期;贮藏粮食,可以防潮、防鼠、防虫、防止腐烂变质;存储食油不变味、不氧化;在酒、醋、酱、粉的酿造和肉、蛋、腐、菜等腌制当中,无论冻、焖、烤、发酵、溶解,均可适应,而且能保证色纯味正。这种独特的功能是金属、玻璃、塑料、木质器具等所无法比拟的。

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陶缸作为壶关的一大传统特产,其开发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壶关素有陶乡之称,陶业历史源远流长。在县城西附近的清流村,曾挖出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残物。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和我国陶瓷摇篮——仰韶文化有了一定的联系。即使按现有历史资料看,清流、程村等地的陶瓷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清流村几乎家家烧瓷,到清代烧造规模更加兴旺发达。壶关不少碑文中都记述了古代烧瓷的盛况。清流老君庙碑记称:“清流村业粗坯碗窑,不知历几千百年矣!”据程村、骞北的碑文记载,这一带“窑场瓷器不知旺自何代”,“居民全赖开设缸窑、烧造瓷器为活计”,并有不少工匠到外地“行窑作货”。近一二百年来,壶关的烧窑技术人员在晋、冀、鲁、豫等地长年做缸的仍然很多。现在著名的山西洪山陶瓷厂、河北彭城陶瓷厂,有相当一部分技术骨干力量是壶关烧陶业的世家子弟。华北地区的烧陶行中曾有“先有程村、后有彭城”之说,恐怕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