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壶关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点领域信息>公共文化旅游领域>群众文化活动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6931-5/2020-21511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2020-07-02
发文机关壶关县文化和旅游局 主题词
标题大美壶关 多彩非遗
主题分类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成文时间2020-07-02

大美壶关 多彩非遗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壶关是一方宝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

“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宝贵稀缺的文化资源。壶关县的非遗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壶关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壶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目前,壶关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54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3人,市级传承人25人。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在此,小编也为您推出了壶关的非遗瑰宝,快来一同拥抱我们身边的非遗吧!

壶关县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壶关秧歌是我国地方小剧种之一,最初形成在明末清初,是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 是我国戏曲舞台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山西省地方小剧种中一个小小缩影。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对壶关秧歌赞美有佳。该剧种曾多次赴省城汇报演出,均荣获大奖,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青睐,被誉为“上党地区小黄梅”荣誉称号。

上党乐户起源于山西上党地区壶关县境内,广泛分布于晋东南地区。上党乐户壶关班社“咽喉祠金鼓响亮,震雪山大显神通”,被誉为地方戏曲和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壶关迓鼓,也叫“大迓鼓”,是融打击、表演为一体,韵律多变、形象逼真,高潮时鼓腾、锣舞,以韵律多变的锣鼓曲牌,奇特多样的表演形式,古朴典雅的服装扮相,场面壮观的离奇阵法,形成了独特的迓鼓艺术特征和民间舞蹈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山西面好吃,还得醋来调。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友情;在民间至今有做醋的遗风,说起咱们上党地区,壶关辛寨老陈醋始制于隋唐,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今。辛寨老陈醋加工工艺与酒类的陈酿一样,要蒸、酵、熏、淋、陈,这五道工艺构成。民间有谚语赞曰:“千里荫城铁货,万里辛寨陈醋”。

壶关羊汤手工艺生产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曹操上太行征高干曾经途经壶关羊肠坂,亲尝了壶关羊汤,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可见壶关县在很早前即与“羊”结下了不解之缘。壶关羊汤就是这姻缘的产物。

西川底石雕是我县石雕文化的代表,因壶关山多石头多,自古以来创造了灿烂的石头文化,精美石雕、石刻凝聚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雄伟是壶关石雕艺人的代表,他带领徒弟耗时10年打造而成的壶林书院,已成为壶关县富有特色的文化阵地。

壶关评书是壶关曲艺代表之一。评书最初形成在清、嘉庆年间,是民间百姓说唱艺术的一种表演方式。壶关评书取源于群众生活中,用最原始的“地圪圈”式的形式,经常在田间、地头、饭场、庭院等地演绎着世态炎凉,诉说着乡土人情,寻找着自己轻松、快乐的情趣。它有着“张口就能说,伸手就能演,扁担箩筐作道具,锅碗瓢盆当音响、便捷而独特的风格,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必不可少的一种宣传形式。

“潞绣”源起在北方传统刺绣的基础上,选用当地潞绸之丝线,吸取苏绣、湘绣等优良技艺和针法,融入极具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风情的一种剌绣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绣”古称 “针绣”、“刺绣”也称“女红”。唐朝诗人李贺曾在潞州生活了三年多。他所留下的《染丝上春机》一诗就有写到绣染技艺。诗曰:

玉罂泣水桐花井, 蒨丝沉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 春梭抛掷鸣高楼。

彩线结茸背复叠, 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 愿君处处宜春酒。

壶关鼓书是潞安大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唱腔板式丰富,音乐优美动听,表演朴素自然。从“四句提纲”道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其歌词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演唱风格,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巍巍太行山逶迤苍茫,俊秀大峡谷如诗如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独特魅力的直观展现,在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非遗”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怀和记忆。

那些久远的非遗故事、精美的非遗手工艺、独具风格的民俗与传统演艺、让人流连忘返的传统美食,以及蕴藏着古老智慧的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都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生活里。他们都是“身边的非遗”,实现跨越时代的传承、传播,在创新中熠熠生辉。